会员风采详情

会员风采

创新突破与实践应用——会员单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风采(二)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9-19

上周介绍了荣获202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技术发明奖的4家企业及其3个项目,这些项目极具标杆性、代表性。而科技进步奖同样作为科学技术奖中一项重要奖别,具有“技术创新性突出,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改善民生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等要求,更注重其市场与社会价值,以及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在202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协会16家企业的16个项目获得了5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个二等奖。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领略这些具有创新亮点的获奖项目。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城市网络化深埋地下工程智能建造及风险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同济大学、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共同完成。

项目瞄准城市网络化深埋地下工程智能建造风险管控的重大需求,对风险网链分析理论、智能感控技术和装备、网络化建造协同管控平台等开展系统研究,为地下工程建造提供知识驱动的技术、装备及关键技术。该课题实现了风险主链定量分析、盾构穿越、承压水防治、超深基坑变形控制及网络化建造协同管控的工程应用,开发了端-边-云协同的大数据诊断算法,实现了网络化建造风险主链定量分析,盾构穿越、承压水防治、超深基坑变形等危大风险主动控制和协同管控,有力提升了网络化深埋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风险主动防控水平。

目前,依托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等工程,隧道股份已推进实施了地墙隐患事前检测、基坑伺服主动控制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标准制定,推动了智能建造和风险主动防控等技术在行业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价值。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简介

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作为医生的“透视眼”,它们能无创、灵敏、准确地探测人体组织代谢信息,探查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发现和精准诊疗的关键技术之一。该项目由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新漫晶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共同完成。

企业研发的世界首台2米Total-body PET/CT,不但单床位扫描即可覆盖全身,而且较传统PET/CT灵敏度提升超过40倍,使得数十秒内完成全身成像成为可能。作为全球首创2米全身PET/CT, uEXPLORER的轴向视野能够覆盖99%以上的人群,且确保人体的全部重要器官处在PET/CT高灵敏度的视野范围之内,一次采集捕捉人体全身影像,30秒就能完成扫描,3分钟内就能出图。这样的超快速的和低剂量成像,使得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大降低,让检查更加舒适和安全。

过去几十年,PET/CT和PET/MR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导致我国长期依赖进口,设备价格高昂、普及率很低。为实现这一领域的自主可控,联影医疗以创新为引领,攻克了多模态分子影像全部核心技术,包括大尺寸硅酸钇镥闪烁晶体生长、PET专用芯片、高性能数字PET探测器、高清PET图像重建等技术,实现了业内最佳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双重突破。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废弃矿坑再利用的建筑工程建造技术研究与实践

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牵头,与同济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共同完成。

项目针对废弃矿坑再利用中面临的结构工程技术难题,经过近十年的持续研发,建立了深坑建筑结构与边坡相互作用的多点支承约束新型结构体系和设计理论,填补了该领域的建筑设计空白,为废弃矿坑再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创新突破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创建了深坑建筑结构与陡壁岩土体相互作用的多点支承约束的矿坑建筑结构体系,针对多点支承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存在有“幅值差”、无“相位差”的特点,采用基于位移时程分析的动力分析方法及弹塑性分析方法,解决了传统的加速度时程分析不适用于多点支承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的难题;二是建立了基于深坑-基础-结构协同变形的深坑建筑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及物理模拟试验,揭示了深坑建筑与大高差崖壁的地震响应特征及深坑-基础-结构的协同变形规律,建立了协同变形下多点约束的深坑建筑结构与矿坑治理的位移解耦设计方法;三是形成了百米级深坑建筑工程三维重构数字化协同设计方法,实现了可视化设计与虚拟辅助建造的结合,避免结构与岩土体界面碰撞,达到安全可靠、绿色环保、降低成本和周围环境影响的高效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

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上海世茂深坑酒店、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佛顶宫、长沙大王山旅游度假中心区冰雪世界等废弃矿坑再利用岩土工程治理项目中,取得了超过一千五百万元的可观经济效益以及显著的社会效益。

这些获奖项目清晰地印证了一点:真正的科技进步,始终服务于人本需求与可持续发展,并在解决重大现实难题中定义创新的价值。无论是提升超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建造水平、打破高端医疗设备长期以来的国际垄断,还是实现废弃资源的再生,这些成果都体现了“从需求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科研范式。它们不仅标志着技术层面的原创突破,更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协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最终转化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福祉。这深刻说明,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跨界协作为动力的科技创新,才是推动行业进步、支撑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答卷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