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9-12
技术发明奖作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一项重要奖别,要求技术须符合多个条件,包括“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实用性和重大技术价值”、“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等。在202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协会4家企业的3个项目获得了2个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领略这些具有创新亮点的获奖项目。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上海阿波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核电厂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阿波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组建的“产-学-研”攻关团队共同完成。
项目聚焦核电厂低中放废物源项识别、转运减容、活度测量等难题,历经二十载产学研攻关,攻克了源项精准识别和定量分析技术,自主研制了高可靠放射性废物转运工艺及装备、高精度放射性废物测量装备,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指标整体优于国外同类技术水平,为我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研究院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深度合作,研发了固体废物新型伽马扫描装置活度重建系统,完成了现场效率刻度试验及标准源测试,创新性使用等效环源投影重建方法,实现了活度测量误差由国内外同类产品的30%减小到15%以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成果已在大亚湾核电厂实现示范应用,有效解决了废物整备面临的辐射探测难题,后续可持续为华龙工程项目及先进堆型研发提供完全自主化辐射探测技术和产品。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长大隧道火灾防控与安全低碳运维关键技术
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同济大学、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完成。
火灾防控是长大隧道工程安全运行面临的重大挑战。经过长期科技攻关与工程实践,该项目突破了长大隧道火灾防控与安全低碳运维关键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经工程验证的“防灾-抗灾-控灾”核心技术成果。
该项目建立了消防设施实时动态评估体系,实现分钟级多源监测与隐性故障精准识别;融合视频与感温数据,构建火灾动态重构技术,实现高温区域米级定位,有效解决烟雾遮挡下的监测盲区;研发智能动态调控系统,集成机器学习风机控制、秒级疏散预案生成与车辆追踪技术,形成从灾情研判到资源调度的全链条智慧决策,显著提升救援效率与安全性。目前,该成果相关核心指标已通过实践验证,并成功应用于上海北横通道、北翟路地道等重大工程。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复杂地层环境基坑工程绿色支护及智能控制关键技术
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共同完成。
地下空间开发现有基坑技术存在临时支护体系材料能耗大、传统施工控制技术效率低、虚警漏警风险实时管控难等问题,亟需攻克复杂地层基坑工程绿色建造和智能控制技术。
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双碳”和“数字化”战略需求,历经十年产学研用攻关,在支护体系创新和智能预警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发明了复杂地层环境基坑工程绿色支护与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了预制装配式型钢伺服支撑体系,建立了墙-土-撑协同作用的基坑支护体系变形计算方法,研制了支撑轴力智能控制一体化设备与主动调控系统;发明了水泥土深层铣搅成墙内插"C-T"双锁扣型钢连接技术,开发了配套施工装备与降承压水环境影响评估方法,构建了地下连续钢墙绿色支护施工工法体系;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阈值确定方法,研发多源数据融合的深基坑风险评估系统,创建数物融合的智能预警控制平台。项目成功应用于上海、杭州、南京等20余项重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这些获奖项目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典范,更是城市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生动体现。它们共同凸显出一个清晰的方向: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终回应着重大社会需求与时代命题——无论是核能安全、城市防灾还是绿色建造。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下,这些成果不仅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们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科研能力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安全力和环境效益。这充分表明,坚持以问题驱动、需求牵引的科技攻关,不仅是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