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详情

会员风采

蓝海智擎:海洋经济新生态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践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7-18

自然资源部《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跨越10万亿元大关。这个数字背后,是海洋经济正从传统渔业、航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转型的图景。

2025年3月,"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新兴战略产业。这片覆盖地球71%的蔚蓝疆域,蕴藏着全球30%的石油天然气储量、1000亿吨多金属结核资源,既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支点,更是大国竞争的战略前沿。

在这场蓝色变革中,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压舱石",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它们虽分属不同技术领域,却以独特优势在海洋场景中精准落子。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的会员单位,正是这场"科技入海"的生动注脚。

海上风电:从技术攻坚到产业协同的“蓝色引擎”

辽阔海域蕴藏着中国能源转型的密码——中国气象局评估显示,我国海上风能技术可开发潜力超35亿千瓦,远超当前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然而这片富矿的利用率尚不足1%。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两家会员企业参与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所交出的答卷,正撬动着这片沉睡的能量。

该项目历时十余年技术攻坚,取得多项突破:

*结构安全创新:自主研制系列新型基础结构,创立复杂海洋环境设计理论体系,攻克强风浪流冰作用下复杂地基结构安全性难题。

*施工技术突破:开发新型施工装备,提出安全高效施工安装成套技术,解决"重载-高耸-恶海况"特殊工况施工难题。

*智慧运维升级:创建机组抗台风与智慧运维技术体系,攻克大功率风电机组抗台风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在设计理论、施工装备、抗台风技术、电力送出等环节实现全链条自主化,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当前正向更大单机容量、更深水域、更高智能化与多能融合方向迭代,为全球深远海风电开发提供中国方案,曾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如今,这些闪耀着自主创新光芒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超七成的海上风电项目,托举起辽宁庄河、江苏如东、福建兴化湾和广东阳江等地累计超2400万千瓦的风电机组,创造经济效益超60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5000万吨。

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同样谱写着蓝色能源的华章:三峡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年供电量达56亿千瓦时,足以点亮240万户家庭的灯火,换算成二氧化碳减排量达480万吨。海上风电犹如一条强劲的产业纽带,正有力牵引着重型运输、特种钢材、电力装备等关联产业协同共进,通过产业链条的精密咬合,加速催生规模化的新兴产业集群。

海洋大数据:信息技术赋能透明海洋建设

在海洋科学迈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星环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某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打造出国内首个"前店后厂"模式的海洋大数据平台,重构了海洋数据治理与应用范式。平台基于TDH大数据基础平台的异构数据存储能力,融合Sophon智能分析工具与TDC数据云架构,形成从数据采集、加工到模型开发、交易的全流程闭环。

该国家超算中心基于TDH及TDC,精心构筑起一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联动更新”的海洋大数据中枢,建立健全了海洋数据资源常态化采集、处理、更新、管理和应用机制。它确保了各层级数据中心间的动态血脉相连,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应用的数据自由奔流与智慧碰撞,有效弥合了数据管控薄弱、资源分散、信息孤岛等历史鸿沟,赋能各部门洞悉海洋脉动,持续守护海洋生态健康。

借助Sophon智能分析工具,平台得以驾驭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并吸纳特定行业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为数据中心提供了一体化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慧引擎,精准实现海洋气象观测、水质分析、沉积物解析、生物监测和海洋放射性监测等任务,高效整合与优化海洋生态监控区的关键指标。

平台在多个核心应用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价值: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通过解析遥感与声学数据编织的密码,追踪海洋底栖生物群落与物种分布的变迁轨迹,为生态修复与保护区规划提供科学基石;在环境健康监测方面,利用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动态探测叶绿素、悬浮物、黄色物质及污染物浓度,构建起覆盖近海与远洋的“水质健康诊断网络”,大幅提升污染预警时效性与精准度。

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数据中枢的技术效能,更通过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分析,推动海洋生态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的范式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数字化支撑。

海洋工程材料:新材料重塑蓝色基础设施

蓬勃发展的海洋旅游产业,对近海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伟星新材在东山县鱼骨沙洲浮动平台建设项目中,生动诠释了新材料技术的创新价值与工程魅力。该项目需在潮汐涨落、环境严苛的潮间带区域,拔海而起一座3000平方米的浮动平台及配套设施。

在平台水上建筑部分管理房及服务区的功能和效果实现上,伟星为该项目提供了一整套可靠的解决方案,从设计选材、现场施工安装,充分体现了产品与服务的安全可靠、生态环保、高效高颜值,起到了示范作用:

材料创新: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道作为核心浮力单元,材料具备优异韧性、强度及耐腐蚀性;

结构优化:通过特殊设计的支架系统与防滑踏板,显著提升平台抗风浪性能与安全系数;

生态设计:整体方案兼顾功能性与生态环保要求,实现与海洋环境的和谐共生。

该浮动平台系统较传统结构在综合性能方面实现突破,特别在耐腐蚀性、抗风浪性等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项目建成后,为当地打造以游艇娱乐、旅游观光为核心的海上综合体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支撑。

伟星新材的海洋工程材料技术已在多个场景落地应用:在浙江舟山、台州等地的海洋养殖网箱项目稳定运行;在浙江宏野国家级游钓示范基地建设的"养殖-垂钓一体化平台",开创了产业融合新模式。这些实践表明,新型材料技术正推动海洋工程向轻量化、耐久化、生态化方向转型升级。

这些企业的海洋实践,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科技重构产业逻辑的深刻变革之光: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与中交三航化自然之力为汩汩绿色动能,昭示安全与效益可兼得;星环科技将散落的海洋数据点石成金,凝聚为洞察未来的决策智慧,彰显数据要素裂变般的乘数效应;伟星新材凭借材料科学的突破,轻盈跨越海洋空间的物理桎梏,演绎轻量化智胜强腐蚀的精妙工程哲学。

这里既有“能源转型”的硬核突破与雷霆万钧,亦有“数字治海”的智慧流淌与润物无声,更有“人海和谐”的生态哲思。在这片蕴藏无限可能的深蓝疆域,这些企业正以创新为破浪之楫,以协作为御风之帆,坚定航向可持续发展的深蓝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