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详情

会员风采

脑机接口:当意念照进现实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7-11

1973年,美国科学家雅克·维达尔首次提出“脑机接口”的概念,打开了人机交互的全新维度。这一划时代的理念宣告:人类除了通过手工输入和语音交互控制机器外,更可直接用大脑向机器发送指令。自此,这项技术被发达国家视为战略级科技,被相继应用于医疗健康、状态检测、智能生活、国防安全等众多场景。

“中国脑计划”自2011年萌芽,随着生物医学、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脑机接口的理论终于迎来落地生根的春天。这项融合医学、理学、工程学、材料学与人工智能的变革性技术,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逐的新赛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家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研发的先锋企业——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期正式加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企业坐落在奉贤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来自海内外的科技人才们集聚在此,为的就是通过研发脑科学与神经工程交互共融技术,践行“用数据实现生命健康”的梦想。据企业创始人王薇博士所言,企业初创之际,可谓“每天都是困难,每天都在升级打怪”。这也在所难免,新事物总是在打破质疑声后再迎来第二次诞生,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验证了发展永远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近些年,得益于国家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大力支持,脑机接口热度持续走高,产业迎来了红利期,从饱受质疑到最终成功,对术理智能来说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让脑机接口走向现实,选择方向也至关重要。在术理智能看来,相对各类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存在的伦理和安全风险,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安全性高,受众群大,产业化前景更为广阔。术理智能所研发非侵入式的技术,仅需通过戴上一个“机器帽子”,就能从体外读取脑的信息或者向脑传输信号,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部分瘫痪患者所面临的“神经通路被打断,脑电信号无法向下传递,从而阻碍肢体运动表达”的问题。

当一位38岁的软件工程师因脑出血导致右侧偏瘫、被多家医院判定“很难康复”时,这项技术创造了奇迹:头戴的脑电帽能够提取患者的运动意识,再将运动意识传给外接设备,由外骨骼带动肢体进行运动,反馈信号又通过外周神经传给大脑。一个外周的循环,能够形成上行和下行的神经传导形成闭环。经反复训练刺激,就可以在大脑形成一个新的控制区,取代原来已经损坏的中枢神经控制区。而新的神经通路打造完成后,患者就不再需要外接设备了。经过7周的治疗,42次训练后,这位工程师肌力接近正常,言语清晰,重返工作岗位。目前,已有超过1000例病人临床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除了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外,术理智能也在探索将脑机治疗应用在儿科疾病上,面向自闭症的孩子,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引导他们开展交流,进行交流的代偿;也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减少一些敏感的刺激,利用多模态的数字疗法和范式训练让孩子情绪稳定,这个方向上已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建立合作。

目前术理智能在相关软件特别是算法层面,已与国际研究水平同步,成为国际上最先将神经可塑性原理产品化的企业之一。公司不仅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更入选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0余项,覆盖混合神经网络脑电分类、专注度训练反馈调节、下肢康复轨迹优化等关键领域。

从实验室的理论探索到惠及千名患者的创新产品,术理智能走过了从0到1的艰辛历程。这家扎根奉贤的“科技独角兽”,正在做一件极具想象力的事——用科技的温度覆盖智慧城市中的每个个体。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以术理智能为代表的脑机接口企业,正在开启一个人机交互的新纪元。当思想可以转化为行动,当神经可塑性原理被转化为康复力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生命质量的重新定义。